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中国经济形势浅析,10个层面看清建筑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消息来源:本网站     发布时间:2019/2/27 16:07:19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在过去的3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伴随PPP、“一带一路”、技术进步、营改增等环境与政策的重大变革,特别是中美贸易争端及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建筑市场与企业正在加速分化,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建筑行业新生态在“大破大立”中逐渐形成。2019,建筑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分析


中国经济前言问题分析

中美贸易战

因贸易不平衡由美国发起,减少贸易顺差,其实有三个深层次目的:
1、阻止中国拥有世界金融话语权;伊拉克是对美国底线提出挑战,萨达姆说可以用欧元结算,去年三月上海成立石油交易所,用人民币结算,副总理刘鹤去揭牌。
2、阻止中国拥有技术话语权,二战之前在德国人手里,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强国,就要有技术话语权,美国为什么要打中国2025。
3、反全球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中国后半场进来的,确实占了便宜,特朗普上台是这次反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反复讲我们奉陪到底,要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在做三件事:
1、全方位开放,来应对中美贸易战,率先开放三大市场
(1)物质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降低关税、上海进口贸易博览会、海南岛自贸港;
(2)服务业开放:金融、证券、保险、教育、医疗,放开服务业是人要进来,成立移民局;
(3)投资市场:制定负面清单,放开投资领域。
2、加速推进一带一路
包括三大洲两大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金融服务(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司法服务。
3、控制外汇。一个是人民币不能持续贬值,外汇不能持续减少。

防范金融风险

从强调保增长,到十九大形成全面共识,强调不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成立金融委,公布三年战略规划。
主要采取四个措施:
1、抑制资产泡沫,目前资产长得太快。包括股票和房子。
房地产税本届政府要征,哪年征税不定,按评估价格征收。随之配套的可能房子没有七十年概念了,相当于就是私有才财产了。
2、稳住债务
(1)个人负债:15年个人负债是国家GDP的30%,现在应该占到60%。
(2)企业负债。是GDP的160%,百万亿负债,远远超过世界警戒线。
(3)地方负债。政府付费类PPP项目和产业基金。
严格控制债务上涨,债务违约、失联、跳楼情况越来越多。去杠杆就得血雨腥风,去杠杆是个生死之战。高负债、高增长的企业不可持续。
3、治理金融乱象。三年时间治理金融乱象。4、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转变新的增长模式,把负债降下来,转型是为了金融危机不能爆发,货币供应量中低速增长是新常态。

结构调整

新旧动能转换,未来哪些产业增长,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1、服务业,服务业分四大类:
(1)第一个是消费服务业,包括六大类,餐饮与商贸、医疗与健康、养老消费服务、儿童消费服务、家政消费服务、交通与信息服务,今年很重要的一个改革就是放开这个领域;
(2)商务服务业,包括五大类,第一个商事服务,企业从注册、登记、破产、倒闭。第二个机构服务,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第三个咨询和培训。第四个家庭财产管理服务。第五个是园区管理服务。(3)生产服务业:第一个为某个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第三个就是外包。
(4)精神服务业:其实文化产业,为人民精神享受提供服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有两大特征,一是市场需求巨大、第二个短期内技术能够实现突破。
(1)新能源 ;

(2)新材料;

(3)生命生物工程;

(4)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

(5)节能环保;

(6)新能源汽车;

(7)人工智能;

(8)现代高端制造业。

全面改革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走向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经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1、政治改革:
(1)法治社会:2020年完成一个完整的法典,民法、刑法、宪法;(2)高效廉洁的政府:就要改变现在体制,从九龙治水到一件事一个部门管。成立监察委,拥有公共权力和掌控公共财产全覆盖,公务人员公布个人财产;
(3)建立良好政商关系;
(4)从严治党,共产党一党必须从严。(5)统一祖国。
2、社会改革:

(1)加大民生的投资,教育、医疗、养老;
(2)放开民间组织,实现自我治理。
(3)建立和谐社会。社会是多阶层社会、允许不同阶层存在。
3、文化改革(略)

4、生态改革
(1)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污水、固体、废水、废气,就是关就是停。
(2)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修复长江经济带。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有幻想,全面解决生态文明。
5、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改了四十年了,十九大关于经济改革提新的一些提法。
(1)保护产权 第一:法律保护,17年通过的民法准则核心是保护人权和产权。只要侵犯任何机构财产,一样平等保护。
第二:凡是不具有司法行政权力机构,一律不能查封企业或个人财产。证监会和海关有司法权,其他行政机关都没有。
第三:即便是司法机构也不能随便查封;区法院人事权上升到省,财政拨款也不是本机政府,来自于省财政第四:承认企业家阶层、强调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群体艰辛、社会都不理解、都回归社会。人格的资本化、资本的人格化!
(2)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略)
(3)其他略

近几个月现象

1、上市公司债务危机;上千家上市公司被银行追债。
2、P2P跑路天天有,动辄就是几十亿、几百亿规模!
3、农商行不良频频“失控!
4、M2持续增长,已经达到170多万亿。
5、出口受阻,外出口贸易型企业非常不景气,形式严峻,从中国最牛地级市佛山、最牛县级市昆山、东莞等地的严峻情况可见一斑。
6、消费不振,国办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要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7、股市下跌,两次千股跌停,2018年10月11日A股遭遇千股跌停。


建筑企业关注要点

1、北有雄安新区助力的京津冀一体化、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日趋清晰。这是我们建筑企业应该关注的要点。
2、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而中国的经济目前几乎只能依靠投资这辆马车。由于我国从事中低端行业的人数众多、生产多而销售少,所以只能依靠两种途径解决:一是卖给美国,再者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卖给相关国家。目前国家的经济形势,所以国家只能加大基建(如隧道、桥梁、电站、高铁等)力度。
2、2018.7.31党中央讨论并总结国家上半年经济发展情况,展望下半年经济形势。上半年经济呈现出“总体平衡,稳中向好”的形势,总体体现出一个“稳”字;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后续,国家的工作重点在于“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3、国家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田园综合体,这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化解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有政策红利,企业才能得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加大减税力度、坚决抑制房价上涨、混合所有制改革,我们该密切关注的话题。
4、抓住地方政府“项目落地、发展经济”的两大需求点,我们应充分重视。
5、建筑业将向着“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方向改革。

建筑业

建筑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中国的建筑界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是中国建筑业繁荣发展的有利机遇,还是对中国建筑业的极大挑战?

“一带一路”带动建企走出去,风险防范要做好

“一带一路”使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机遇,有助于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建筑服务走出去,促使沿线国家资源、能源进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等方面有着庞大的投融资需求

     中国工程企业要想成为真正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各种风险的防范。因此,建议已经或准备“走出去”的企业密切关注境外市场动态、当地法律法规、财税准则等,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工程承包和国际项目投融资风险,使中国工程企业和中国资本更好地走向世界。


投融资市场变化带来PPP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当前的三大攻坚战,首当其冲的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地方债漏洞严防死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PPP。自去年年底以来,PPP市场处于规范期,一些不符合规范或不适合使用PPP方式的项目逐渐被清理出PPP项目库。

      尽管如此,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范围内公布中标的PPP 项目已达到10.45 万亿元,PPP市场正式突破十万亿大关。PPP政策正在调整,PPP的基本方向不会变,如果错失了PPP,建筑企业就错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建筑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强化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为快速发展和转型提升奠定基本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创造建企发展新机遇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农村建设必须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这是建筑企业进入这类市场应该关注的前提条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基础上,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毫无疑问,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也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历史的机遇。

国家大力推动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指出,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
        与传统模式相比,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约投资成本、加快工期进度、提高服务质量、有效规避风险四个方面。其核心是工程建设项目效率的整体提升。这种提升的原因在于把业主项目管理的外部利益关系转变为了工程总承包商的内部利益关系,因此工程总承包商自身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的竞争力成为工程总承包市场竞争的关键性标志。

千亿房企促进建筑企业的集中和分化

在建筑业变革的形势下,建筑企业分化还会加剧,强者越强,弱者出局。
       房地产市场直接带动下游的建筑业,在建筑业的细分市场中,房屋建筑领域占将近70%的份额,房企的集中化能力越来越高,必将促进建筑企业的集中和分化。但是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特别是相关长期性政策的逐步出台,建筑企业在房地产项目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风险增大。 

BIM等技术进步推动建筑企业升级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大势所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BIM是一股难以阻挡的洪流,以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冲击着建筑施工领域,将带动建筑业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型。
       BIM是打破原来竞争格局的利器,是民营施工企业逆袭的机会。BIM还将促进建筑施工行业创新发展,对行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效提升行业信息化程度,提高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集成化交付能力,促进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装配式迎来高速发展,成本与安全备受关注

    如今,一个由建筑、房地产与技术共同支撑的装配式建筑中国梦,正在落地为新时代的机遇。
    发展装配式建筑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相较于传统现浇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带    来了包括结构体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它要求企业开发、设计、生产和装修等整个产业链条必须都是完整的,特别是工业化生产方式与施工生产方式能够有机结合,这对于目前很多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构件连接部位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会形成安全隐患。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与安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偏高,既是国内外研究的技术关键,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政治生态变化让拿项目从“凭关系”到“拼实力”

十八大之后,反腐力度非常大,政治生态的变化会使原来靠关系拿项目的越来越少,无可否认还会有,但是建筑企业由“凭关系”逐步到“拼实力”,靠走关系跑项目、拉工程的路越来越行不通。

    经济历来都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的生态变化必然导致经济环境与因素的变化。竞争回归“拼实力”的经济本质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客观结果,对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是一大利好。

增值税税率下调,建企税负仍面临增加的压力

从2018年5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营改增”是把双刃剑,如果纳税筹划做不好,有时候会稀释利润。
“营改增”将对建筑行业的整个业态将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原来有一定资质、主要依靠“挂靠”收取管理费的建筑企业将面临能否“生存”的巨大压力。

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升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19年工作要点》近日印发,强化建设单位首责,严格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手段倒逼各方主体质量责任的落实。严格执行对事故责任企业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规定。主体责任的落实,倒逼建筑企业由粗放型的工程项目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升级。
        2018年,建筑业“革故鼎新”之举层出不穷。2019年,建筑业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触及行业现有利益格局的举措将陆续落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读懂改革背后的国家意志、摸清转型升级的可行脉络,奋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顺应改革浪潮,适应内外变化,谱写生存与发展的创新篇章。

中国建筑业的未来之路



新中国建筑业走过了七十年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建筑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都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提并论。但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质量还不高,对投资拉动、规模增长的依赖度还比较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差距还不小,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适应能力还不强。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应变,如何寻找自身发展的“蓝海”,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呢?                      

高速度增长时代的结束,就是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开始。我认为,未来中国建筑业应当走好五条路:


1


走好内生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筑业作为传统制造行业,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眼睛向内,做好自己,做强自己,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持续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供给质量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产品创新及转型升级,紧跟客户需求,做优产品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提升产品品质。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以提高供给质量标准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工程品质建设。要强化和突出建筑的“产品”属性,树立品质品牌意识,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匠心产品。

二是强化精细管理。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也不论是独资还是股份制企业,管理都是永恒的主题。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就必须企业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强身健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运营机制,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推广绿色建筑。传统建造方式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绿色建材,降低建筑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是大势所趋。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和建筑企业都必须进行管理转型和产业升级,在绿色节能环保上下功夫。

四是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快从传统的按图施工的承建商向综合建设服务商转变。不仅要提供产品,更要做好服务,要不断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并将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以及美观性的客户需求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贯穿在施工建造的全过程。通过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型升级,紧跟市场步伐,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给每一个企业都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增加市场空间,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建筑业企业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刻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对国际惯例、通行规则还不熟悉,对“走出去”遭遇的挫折和教训尚未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和掌握。因此,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回来”这“五步走”:

一是“走出去”,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迈出国门。企业应当把国际化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国际化经营战略规划》,构建相适应的海外发展与管理平台,推动从市场的国际化向管理体系的国际化、企业文化的国家化、人才集聚的国际化延伸。要积极稳妥地提升海外各种资源配置的比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要优先供给,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抑制急于求成的冲动,坚持比较优势、差异经营,依法合规经营,把商誉当作生命,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二是“走下去”,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走下去。企业走出国门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绝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也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能竭泽而渔,搞一锤子买卖。只有长期坚守,持续耕耘,才能有所收获。

三是“走进去”,也就是要融入当地,深耕细作。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要实施“属地化”策略,与当地社会实现深度融合,尽快了解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市场交易规则。也可以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引进海外管理经验、科学技术、人才资源,使企业运营管理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走上去”,也就是要走上国际竞争的高端市场。企业要积极研究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紧盯国际高端市场,承揽当地市场上具有重大影响力、标志性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建造”、“中国品牌”。要加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对接,立足全球资源,探索股权投资、股权置换、参与股权基金、项目债券、资产证券化、发行永续债等多种融资形式,深化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构建起金融产业对海外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是“走回来”,也就是要把收益利润和资金资源等收回来。企业经营不同于做慈善,“走出去”不能老做赔本买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一定要遵循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敬畏市场,尊重常识,切忌头脑发热,意气用事,盲目跟风,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太多的教训可以总结了。


3


走好创新型发展之路

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创新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一大法宝。建筑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中国建筑业是我国开启市场化进程比较早的行业领域,建筑企业作为完全竞争性的市场主体,必须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建筑业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施工技术的革新与创造,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建筑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手段、方法,大力推行环保节能、低碳高效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绿色建筑。

二是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组织方式、运营机制等方面应当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比如说项目法施工就是对我们过去企业法施工生产方式的一次创新,而法人管项目则是对项目法施工生产方式的再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对建筑业如何解决重快轻好、重量轻质问题提出的新要求,但要实现这种要求,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管理实践中大力创新。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被认为在市场竞争中比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不可逆转地进入到“商业模式”的竞争。模式创新之一是“提升效率的商业模式”,其最直观的体现是注重成本的降低,包括时间成本、浪费的机会成本等方面。模式创新之二是“提升效益的商业模式”,其主要是指要打通价值链,通过E+P+C+O的一条龙服务,将附加值较低的施工端向高附加值的设计、运营转型,从而实现效益提升。模式创新之三是“改善生态的商业模式”。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造方式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建筑企业要不断探索以构件预制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建筑工业化”的新型生产模式。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就整个建筑行业来讲,要走好创新之路,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目前,我国的建筑业虽然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发展历程,但在行业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法制不完善,市场不规范,政企不分开,行政无边界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都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4


走好建筑工人产业化发展之路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工人主要以未经过系统培训的农民工为主,无论是社会、企业,对其职业生涯发展、个人素质提升的关注都较少。比如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评定不够科学、合理;高素质技术工人在城市落户、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地;对工人的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而且随着国内“人口红利”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减弱,这些问题将更加凸显。产品和服务是由从事产品和服务工作的人创造的,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养成的,并且还必要建立起一套运行有效的长效机制。所以,走建筑工人产业化发展之路是一种必然选择。

一是倡导工匠精神,优化高技能人才生存环境。要使全社会形成“品质化”、“精细化”的生产观念。尤其在典型企业大力褒奖、典型人物树立宣传方面,将传统的小规模“点”式宣传扩大为有计划的系统性宣传;另一方面,积极应用新媒体,使“推动式”宣传可以转化为“主动式”宣传,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真正深入人心,树立起崇尚“工匠精神”、尊重“工匠人”的社会风尚,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的生存环境。

二是打造工匠辈出的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供给制改革落到实处,制订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具体措施,确保“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全面落地。相关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术评价考核体系,对于技术能力的评价突出实用性、实效性,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品质,从机制上保证“工匠人”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生存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工匠人”的生活质量。

三是提升工匠群体素质。加强技术工人培训,着力提升操作工人的技术技能素质水平。要发挥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立体交叉、注重实效的操作技能人才培训、使用、提高的制度体系架构。可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覆盖更全、标准更高、机制更优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例如在社会、学校(含培训机构)、企业三个层面建立连接更加紧密的培训体系,以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农民工“不培训就上岗”,或教学与实践脱钩的情况。

四是优化工匠管理的体制机制。要加快畅通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通道,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拆除农民工在户口、就业、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升学、高考等方面的藩篱。可优先考虑在城市已生活工作一定年限(比如说十年)、技能素质达到一定级别(比如说高级技工)的高技能人才,使他们尽快市民化,享受市民的正常待遇,使他们能够长期在城市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还应当设立一大批专门从事建筑工匠管理的专业公司,将广大的建筑产业工人组织起来,发展起来。


5


走好信息化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信息互联技术”作为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加快了信息互联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但是,客观地说,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个体差异还比较大,少数优秀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企业级信息集成应用,达到了企业信息化3.0水平;也还有一些企业仍处在岗位级工具性应用水平(即企业信息化1.0);大多数企业则处在部门级应用水平(即企业信息化2.0),其中一部分企业正处于部门级应用向企业级集成应用的过渡阶段(可以称之为企业信息化2.5)。

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困难重重,概括起来有“三座大山”:一是IT产品与企业管理的“两张皮”;二是各业务系统之间的“部门墙”;三是业财资税之间的“数据篱”。这“三座大山”严重阻碍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化和提高,我们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持续努力,搬掉这“三座大山”,否则,企业信息化水平不可能实现根本性突破和质的飞跃。

一是真正克服“两张皮”。建筑企业信息化,就是将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逻辑互联网平台化,通过信息互联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这里,理清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逻辑是前提,管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关键,数字化和精细化是方法和途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提升社会生产力是目标和目的。

建筑企业运营管理有着它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对于IT企业来讲,应该从需求端出发,少一些互联网思维,多一些实体经济思维,以实体企业为主,以满足实体企业的管理需求为目标。IT企业只有研究透建设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切实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使建设企业得到健康发展,IT企业自身也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只有真正运用信息互联技术,才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才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

二是坚决打掉“部门墙”。信息化是以一定的标准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必须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数据化、数据信息化、信息集约化来实现的。建筑企业要多一点互联网思维,要站在IT的角度去思考,你既然要用这个技术,那你就得适应技术规则的基本要求,要想在火车道上跑,就得把轮距做得跟火车轨道一样的宽度才能快速行驶。

由于工程建设行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我们在推行管理标准化的时候,不能仅仅在管理行为的标准化上花气力,更应当在管理语言的标准化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管理语言细化到管理信息因子,通过统一的数据编码,形成统一的计算机能懂的管理语言,为实现管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管理信息因子标准化数据编码及其应用操作规范,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统一语言,二是统一信息交互规则。以管理语言的统一性满足管理行为的多样性。

在进行企业级信息集成应用顶层设计时,必须着重考虑好核心、基础和目标这三大问题,核心是商务业务财务一体化主数据管理,基础是成本过程管控为主线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目标是满足全集团多组织高效运营有效管控。只有能够满足核心、基础、目标这三个基本要求的信息化,才可以称得上基本实现了企业级集成应用。企业所有的业务系统都要在标准统一的主数据平台上进行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才能实现各项业务横向与纵向高效协同集成。这里的关键要素是主数据标准必须统一,各业务系统数据必须与主数据系统互通。否则,各业务系统之间就会形成“部门墙”,数据不通、数据不准、数据不全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就会长期制约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切实拆除“数据篱”。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是收支平衡。任何一家企业要想持续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实现收支平衡。工程项目自中标签约开始,到最终结算完成,整个过程涵盖了各类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均围绕成本、收入及效益之间的关系展开。实现商务过程成本和财务收支核算的无缝连接,实现商务成本、财务核算、资金支付、税费缴纳等经济数据的完整、准确、一致,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对工程建设企业来说,经营管理的基本指标有两个,一是利润,二是现金流。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经营性净现金流和净利润两大指标上,经济类业务包括业财资税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产生出八组基本数据。这两大指标、四个方面、八组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目标,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信息化建设就要通过信息互联技术去完成、去实现这种需求。企业信息化只有实现管理和技术深度融合,才是好的信息化,这也是技术应用好坏的检验标准,是信息技术应用成败的试金石。

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慢不得、快不得、停不得、丢不得。慢了就会落后,但也快不得,因为信息化有个过程,同时也不能停、更不能丢,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可以说,谁拥有信息互联技术谁就拥有未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螺旋式上升、变化中发展的,世界总是在波浪式前进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世界的无限变化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和无限的希望,只要我们微笑着面对变化,拥抱变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与变化共舞,与时代偕行,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就一定会达到光辉的彼岸,迎来无限美好的明天。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最新信息
  • 办事指南
  • 下载中心
  • 企业招聘
  • 个人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