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端

浙江建筑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本网站 发布日期:2016-01-21 浏览量:1685

     所谓“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要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这与建筑业企业的战略转型关系十分密切。为此,面对“新常态”,浙江建筑业只有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稳中有进、下行明显

 

(一)去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浙江省建筑业运行态势趋缓,不少企业压力增大。上半年浙江省建筑业完成产值9348.9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72374亿元的12.9%;出省施工产值4467.9亿元,同比增长1%,增幅同比回落13.2个百分点,外向度达到47.8%;新签合同额9039.4亿元,同比减少640.2亿元,负增长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2421万平方米,同比负增长0.4%,其中新开工面积31072.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520.3万平方米,负增长15.1%。从上述数据中得出结论是: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省外完成产值、签订合同额等主要指标继续呈现稳中有进、小幅增长的态势,但是增幅相比近年来的两位数高增长下行明显,特别是新签合同额、新开工面积出现负增长,直接反映出建筑市场低迷的现状。要完成产值增幅达7.5%的目标,任务艰巨,不容乐观。

 

(二)继续领先国内建筑行业

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更趋明显。2014年浙江省40家特级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92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3.6%,其中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特级企业有2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4215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18.8%,标志着行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

 

承建项目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超高、超大及技术密集型建筑屡见不鲜。

 

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逐步普及。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协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新开项目信息化率达到了100%。

 

一批装配式住宅生产基地迅速发展起来(包括PC结构和钢结构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基地6个,示范项目4个,生产能力PC结构100万立方米,钢结构100万吨,推进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浙江省建筑行业一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导,这一“先天”优势为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和转型升级提供了保证。

 

二、“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三期叠加”的经济大背景对施工行业影响深刻。当前,我国处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总体经济形势不利于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是建筑业宏观政策变化大、未定因素多成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新难题。从业资格证书“减肥”、企业新版资质标准、企业“三证合一”、“营改增”等等宏观政策方面的未定因素很多,对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引进等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给企业决策带来新的难题。

 

三是企业外部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究其根源,在于“竣工-决算-付款”的基建程序业已成为业主拖欠工程款的合法空子。施工企业比较普遍的反映是验收难、决算难、审计难,导致施工企业招投标中预期的透明利润被无奈蚕食甚至亏损。当然,其中也不乏由于施工单位自身法制意识不强,基础工作不实等原因。

 

四是“老大”心理可能带来负面因素。浙江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已有多年,全行业可能都有“老大”自居心理。而在“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领域、发展方式,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模式、重点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移、转变,需要施工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都需要相应调整,很多领域是全新的,需要从零开始。

 

五是“营改增”利空来袭。尽管一拖再拖,但房地产和建筑行业的“营改增”落地只是时间问题。对施工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课题,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企业利润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六是“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利好政策值得期待、研究和市场竞争。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已经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就是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等方式对城市道路、绿地和径流污染控制进行“海绵化”改造,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16个城市先行试点,得到中央财政数亿元的专项资金补贴。

 

七是PPP模式将大行其道。截至2015年三季度,全国共推出1800多项PPP项目,涉及总投资额达3.4万亿元。中央财政引导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支持基金,由财政部联合10家金融机构设立了1800亿元PPP融资支持基金,这都标志这一模式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浙江省建筑业面临的新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和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前,浙江建筑企业亟需尽快调整战略规划,要集中精力打好向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战,即向集约、内涵、质量、效益、绿色环保方向转变,打造产业高端化、发展高质化、管理精细化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同时还应看到,随着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绿色施工技术、BIM技术、超高层施工技术等在行业内的日益普及,科技将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要对当前形势和政策有清醒和客观的认识。“三期叠加”是政策向好的信号,企业资质标准的简易,是对企业的“松绑”,“营改增”暂缓执行说明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业和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强制取消市场准入备案,打破建筑市场地方保护,对外向型省份是一件大好事。

 

二要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巩固浙江建筑业的龙头地位。浙江建筑业长期名列各省之首关键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浙江省建筑主管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一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着手打造开明、开放和为企业服务为宗旨的角色形象,从政策、制度设置到服务企业的理念,都走在全国前列,并早已摆脱“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与企业一道奔着“建设建筑大省、强省”的目标前进;民营为主的经济成分充满活力。浙江省是国企改制最早最彻底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建筑行业,国有成分早已难觅踪迹,股份制企业遍地开花。正是这些决策效率高,市场适应性强,市场搏击能力强的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建筑业的江山;此外还有素有“浙商”之称的浙江企业家固有的聪明、勤劳、能吃苦精神。

 

三要贯彻“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夯实浙江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PPP模式等政策风向标,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业的“小帆船”肯定会越来越没有生命力,只有“航母”式的大企业、强企业才是建筑市场的主力军。所以,“请进来”战略应该成为浙江企业新一轮竞争的核心战略之一。另外,还要引进外埠企业,将他们先进的、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刺激浙江企业,促进浙江企业加快改革和转型。“走出去”浙江施工企业是比较早也是比较成功的,除港澳台外,浙江施工企业遍布全国,树起了浙江建筑业的品牌。“新常态”下,面对即将拆除的地方保护壁垒,面对“一带一路”布局,浙江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应该赋予新的内涵:要到热点地方去,到国家战略重点地方去,到“一带一路”涵盖的国家和地区去。

 

四要加强法制意识,积极防范经营风险。当前我国法制建设正走在快车道上,对于像建筑行业“验收难、决策难、审计难”等等困扰企业甚至行业的不正常现象,已经引起法律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必将得到完善。但在此之前,施工企业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意识,在合约洽谈签订、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尽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积极的姿态、办法、手段去防范经营风险。

 

五要紧跟时代节奏,把握无限商机。亚投行、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PPP、装配式住宅、海绵城市……等,建筑行业转型正当其时,只有紧跟时代节奏,才能把握无限商机。

(作者系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会长)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电子图纸 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