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住建部发出《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2017年,各城市要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力争完成重要区域、地段、街道的规划设计,开始制定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计划,推进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项目。由于生态和城市双“修复”内容大多涉建筑类工程,因此毫无疑问,这将为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建筑市场供给端,提供了更大空间。
“双修”已成城市发展大略
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
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对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12月颁发的住建部《指导意见》强调,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形成新的巨大市场
住建部的《指导意见》还明确提出,整合相关规划、计划、资金,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工作,到2020年,“城市双修”要在全国各市、县全面推开。
通过开展“城市双修”,使“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2030年,全国城市双修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城市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建成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并指出,各地要鼓励把城市双修的项目打包,整合使用各类转移支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力争在每年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双修”项目,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行PPP模式,把社会资本引入“城市修补”。同时,提出了要创新管理制度,强化监督考核,保障公众参与。
可以说,由国家倡导、并形成战略部署,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相关要求明确的“城市双修”,为建筑业企业所带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企业如何参与“双修”
对个体的建筑企业来说,城市“双修”这一巨大“蛋糕”,是不是一定就成了“你的菜”,一方面仍需精准把脉市场趋势和动态,找好切入点;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变革与重构,恐怕更为重要。
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受生态化、资本化、信息化、国际化等力量的推动十分明显,比如生态化,带动了绿色建造,更注重环境效益。这既是许多项目建设价值链上的原点,又是满足社会和人们使用需求的起点。资本化的巨大影响力更为显著,PPP等项目的推进,没有社会资本驱动则无从谈起。
企业更应该注重市场需求侧的变化,比如过去单纯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工程服务,现在要提供运营服务,甚至要提供保证生态和环境质量与效果的服务,这都对建筑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但是,未来的产业景象就是这样,如果不寻求自身的突破,不能找到清晰的发展方向,企业会逐渐迷失。所以,借“城市双修”这一战略大机遇,企业顺势而为,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综合能力,修身健体,才能把握机会,迎来自己真正的“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