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新营造
本文是聂建国院士在参加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南方研发中心暨深圳市前海公共安全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上,回答现场嘉宾对社会上一些热点话题提问时的观点,根据现场音整理,未经院士本人审阅。
编者按
01
关于桥梁,如何实现工业化、装配化?实际上桥梁是最容易实现工业化、装配化的。
前段时间交通部在合肥开了一个比较大的会议,十几家大的设计院都去了,我看最近下发了文件,要大力发展中小跨径桥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桥梁。其中,组合结构特别适合中小跨径桥梁,我们可以实现上部结构 90% 以上的装配率:比如桥墩,完全可以采用钢管混凝土;盖梁,这次的突破,用组合,这是第一次。对于工业化和装配化,只要没有混凝土模板就应称作“装配”。你看我这个盖梁没有模板,桥墩没有模板,桥面更没有模板;钢梁一装,预制板一铺,后浇层一做,没有问题,它的性能还很好,经济性能、使用性能、耐久性能都很好。
这是可以推广的,深圳市可以带头。我算了一下,建议今后城市桥梁不要做 30 米以下的跨度,尤其深圳。很遗憾我 2000 年在龙岗做了三个天桥,30 米跨、0.7 米高,现在你们还在做 30 米跨、1.5 米高的,这是花钱买浪费,花钱买不安全。什么叫不安全?你的施工工艺复杂了就不安全,你的自重大了就不安全。我觉得下一步,深圳市要在市政桥梁这个领域里面实现装配化没有一点问题。
02
另外,我认为深圳这个地方没有土地资源可以再生了。接下来,一个是往地上要资源,一个是往地下要资源,包括地铁原先的上部开发,这都没问题,今后深圳可能要走超高层。现在我们的装配化为什么推进程度比较慢?原因是我们还在用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思维方式考虑我们装配化建筑的设计!这怎么行呢?
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深圳今后真的要发展 150 米以上的超高层装配化建筑,混凝土结构体系已经不适应了。搞装配化、工业化应该针对不同的体系,要有不同的装配率要求。比如说混凝土超高层,剪力墙结构为什么要搞装配?这是在“没有问题制造问题”啊。我认为,今后超高层就应该是组合结构,钢管混立柱,组合楼盖,墙可以用组合墙,等等。
我们一定要去研发适合于超高层装配式建筑的体系,包括围护结构。钢结构为什么现在发展不好?就是我们源头设计没做好,因为我们设计得太贵。如果设计的经济性不好,那要专业人士干什么?高中生不也可以嘛。金字塔就是堆嘛,那个时候哪有力学原理,堆得不是那么好嘛。所以我想,可能设计是源头。
03
另外,就是配套的系列产品。我觉得在去年那次钢结构高峰论坛上有专家讲得非常好,我们配套的体系没有上去,这是第一;第二,我们现在设计的钢结构住宅成本太高;第三,围护结构跟不上,因为耐久性的问题、漏水等等。
我们真的要好好思考,不同的高度应该有不同的装配化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看剪力墙用套筒连接,现在做了多少试验?那个套筒连接难度大得不得了,还有我们的预制叠合板,那个外伸胡子筋支座施工多难啊!但工程上还是就那么做。我们最近在叠合板胡子筋构造方面想出两个构造专利,到时候应用起来应该会很方便。
04
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的规范是模糊的。比如说现在的预制板,我去现场调研,预制板上面放两排桁架钢筋,我问他们有什么用,他们说法国抄过来的,去不掉。结果我碰到编规范的了,我问为什么要这个,他说提高刚度很有用。
我说那好了,如果提高刚度有用,那我们就分析一下吧!剖开构件断面,底下是个矩形截面,桁架钢筋在上面就是一个点,这刚度能提高多少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不去思考基本的力学原理。
05
我后来问施工企业,企业回复加了这个桁架钢筋以后造成各种高难度 :
一是制作这个预制叠合底板的难度大,
二是堆放难度大,
三是运输难度大,
四是现场铺设后的钢筋网片难度大。
但就这样,工程上还是普遍应用,去不掉。所以我最近准备做一个试验,我让他们给我加工一个带矩形钢筋的,一个不带钢筋的,看看受力变形曲线差多少。我们搞结构的人,为什么把结构力学原理都丢掉了!做这些工作根本不是创新,应该叫作改掉不合理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