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4日深夜,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宣布,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继2012年王澍之后第二位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
建筑师刘家琨 在短暂的懵圈后,记者的朋友圈开启了祝贺霸屏模式。 赵扬:“太开心了,仔细想想,这是及时雨呀!” 陈桦:“地域文化、历史记忆、人文关怀,几张旧图祝贺刘家琨老师!” 高强:“刘家琨老师的获奖告诉我们建筑还是土的好!” 潘陶:“与时代脉搏保持必要的异频,与热点势能保持审慎的距离。” 其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位刘家琨先生的校友和同乡,曾因深耕乡村有着众多乡土作品而获得国内外建筑大奖的成都籍建筑师王蔚,也迅速转发了母校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发出的喜讯。她欣慰地表示:“这是植根本土的建筑创作为世界带来的纷繁精彩!”她曾经应《建筑师》杂志约稿撰写过“我看刘家琨”一文并得到刘家琨本人认可,后又应同济大学《时代建筑》杂志约稿撰写过刘家琨先生新作评述。 记者脑中随即发出一连串自问,在“扎哈样式”盛行的当下,建筑师王澍和刘家琨以本土设计和建造,先后得到建筑界全球最高奖的青睐,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建筑师以其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实践,成功地实现了在西方语境下的突围?中国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是否已拥有位居世界巅峰的实力?刘家琨先生获得普利兹克这样一个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对于当下颓唐的建筑设计行业是否能触发新的能量? 西村大院 图源:浅深摄影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 图源:存在建筑 虽然两位获奖的建筑大师,一位身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一位在西部内陆城市,但两位大师对于本土文化的建筑表达的意识都同样强烈。 2019年7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中法论坛期间,王澍回答《建筑时报》记者提问时曾表示,“现在中国真正的问题是,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比较自然发生的、真实的日常状态都在快速消失,变成有意识、有组织的建设和开发,这对于地域文化的破坏是深度的。”在还保留着中国本土文脉肌理的乡村,王澍通过向乡村学习,以当地的材料、当地的工匠、当地的技艺实现自己对于“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探索,并反哺到城市。他说:“真正的文化修复、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建筑师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我所做的是把所有弱势的东西转化为在强势社会下还能存在的东西。” 而坚持尊重“此时此地”本土场所、文化和技术的一贯态度,也为刘家琨赢得了声誉与成功。“在技术和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建筑师不是为了梦想而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超现实的技术的可能性,而是认认真真回归本土的现实条件,就地取材、就近工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和现场处理(施工),展现建筑师的智慧和专业。”一些在乡村有着深入的在地实践的建筑师认为,尊重“此时此地”的创作观,是刘家琨本人对于建筑的地域主义的一种创新理解和实践,或者说是一种本土化的理解和实践。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图源:家琨建筑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图源:家琨建筑 正如2025年度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评审辞所述:“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处理,甚至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强大的工具是常识和智慧。” 刘家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可能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但对于这个结果,圈内人普遍认同实至名归。有意思的是,之前有人用各大AI软件预测结果,却无一算到这个可能性,在各项智能技术滥觞的时代,颇有点冷幽默的意味。 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于建筑师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誉。不过,在近四十年向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准已然跃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交流时,中国建筑师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刘家琨曾说:“中国建筑师对世界上的同行们,从仰望到平视。‘中国建筑’应该算当代建筑学的一股新力量。” 此次刘家琨老师获得普利兹克奖,是在当下的世界建筑秩序里,现代中国建筑师的创新和创作在世界话语体系当中获得了认可,这只是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的开始。 3月4日深夜的霸屏狂欢已过去一周,从激动兴奋到平复心情,每一位建筑师依然要面对自己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