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苏州设计总规划师祁鹿年
长江中下游历来都遭受着洪涝灾害频发的困扰,今年连番的强降雨,再次将武汉、岳阳、合肥等城市变成了一片汪洋,是继1998年洪水之后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在各地救灾抢险、城市重建复生之际,我们不妨抛开气候气象因素,静心看待一座座“水漫金山”的城市,从规划师的角度思考和探索解决之道。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一座城市的基础和脉络,从规划开始萌生,面对“倾城暴雨”的挑战,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应对?为此我们采访了苏州设计总规划师、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祁鹿年,透过这位国家级注册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从业二十余载的新加坡规划理念实践者和推崇者的视角来解读城市的“水优之道”。
一、作为规划专业的大咖,您对城市规划和发展都有着深度的研究,对于长江中下游城市洪涝灾害现状您有怎样的看法?
祁鹿年(苏州设计总规划师、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6月底以来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发生大规模洪涝灾害,一方面是由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所引发的流域性强降雨有关,全国平均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20%以上,多地降雨量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大值;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年来长江流域各沿江城市围湖造田、填湖建城,破坏原有自然生态格局有着很大的关系。
城市的快速、无序扩张改变了原有生态环境和水循环系统,大大削弱了湖泊水系调蓄的能力。譬如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上世纪50年代湖北有湖泊1066个,总面积达8300平方公里,而到目前湖北仅存湖泊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656平方公里;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在上世纪50年代有4350平方公里,到目前面积仅为2625平方公里,现存湖泊对洪水的调蓄、缓冲能力逐年减弱。
自建国以来,国内城市建设通用做法是大量修建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采用“快排”为主的方式处理雨水。我们不可否认传统建设模式对我国快速城市化及城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但传统模式对原有自然环境破坏较大,种种不合理开发导致“山水林田湖”的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严重改变了当地原有的水文特征,出现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此外,城市内地表径流携带道路、铺装表面污染物进入排水系统,污染物被直接排入水环境中,城市河流自净能力不堪重负,造成城区内黑臭水体普遍存在,引发“城市河流综合症”。
近年来,习总书记、中央所倡导的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利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植被缓冲带等“绿色基础设施”来系统地管理雨水,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手段规划城市雨水,进一步加强、完善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绿灰结合,实现良好的城市生态,尤其是水生态方面。但其前置条件是控制大区域的生态格局,保护现有蓝绿体系,保护现有“山田林湖”,严格控制生态红线内的开发建设。
2013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建立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去年10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10月,苏州设计在董事长戴雅萍和总经理查金荣的关怀指导下,正式成立了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以“多专业参与、跨专业合作、技术集成即是创新”为研究原则,引进公司规划、景观、机电、建筑、绿建、市政等各专业人才参与到海绵城市规划和技术研究工作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发生严重水灾的武汉,也是曾在2015年被选为全国第一批16个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中央计划在3年时间内,在16个试点投资865亿元,建设45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区。而这次武汉的水灾,归根结底是一些原有城市规划建设误区和不当做法造成的后续影响所导致。
三、武汉原先的城市规划究竟存在着哪些误区和不当的做法?
祁鹿年(苏州设计总规划师、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作为同样海绵城市试点地的江西萍乡和四川遂宁的海绵建设示范区内,面对持续降雨,海绵城市的吸收和渗透能力效果十分明显,实现了“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城市没有内涝发生。
上世纪50年代武汉城区湖泊127个,目前仅存38个。1991年-2010年期间,武汉的水域面积减小了38%。武汉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就武汉而言,这几天一些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过去原本就是低洼地、湿地甚至湖泊,可以说本来就是属于洪水的地盘。长期不断的围湖造田、造地,侵占了洪水的“家园”,所以发生内涝,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物归原主”。我们做设计,首先需要的是合理保护、利用乃至回归大自然,而非肆意侵占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城市规划之初应考虑到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汛期将其作为城市蓄洪滞洪之用。
再说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先从大局入手,先考虑“山水林田湖”这些“大海绵”的问题,然后考虑低影响开发这些分散的“小海绵”的建设。“海绵体”除了指在城市内部保留湿地、绿化带,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和在城市建筑、开放空间采用具有蓄滞渗雨水功能的生态设计等,还应该有一个广义的定义─——就是把城市周边的乡村、农田、河湖湿地,通通都纳入“海绵城乡建设”建设的范畴中,通过恢复城郊乡村农田、河湖湿地的蓄洪、滞洪功能,使城市内部发生的内涝或渍水,有可以排放的去处。
四、您觉得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改善?
如今,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解决城市内涝已迫在眉睫,改变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湿地破坏,建设海绵城市、就地解决洪水问题已成为不二之选。最近一个月来,江西、山东、南京等地纷纷召开会议或下发文件,着力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这里以新加坡“水优城市”为例,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面临的多重问题与快速的城市化,包括基础设施缺乏、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水泛滥等问题,因此这个时代新加坡修建了大规模灰色基础设施应对。进入21世纪后,为解决水资源短缺、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抑制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新加坡需要一个保证水资源安全的供水体系;一系列控制环境污染、安全排洪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一条化整为零的雨水滞留和净化思路;一套完整的、可持续的雨水管理方法。
因此,新加坡公共事业局(PUB)在 2006年发起了活跃、美丽、洁净全民共享水源计划(ABC Waters Programme),运用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核心思想就是水优化城市设计。ABC计划提出了一种新的的雨水管理模式,即尽可能把每滴雨水留住。在雨水流入沟渠、河道之前,通过生态沟渠、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系统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慢慢的排入雨水渠,最后更干净的雨水汇入河流,并最终流入城市集水区水库。采用分散化处理,增大城市内蓝绿空间,让城市地区的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更均匀,消弱地表径流。
以上就是新加坡水优城市设计的基础,与我国提出的海绵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侧重于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人与水的关系。无论是新加坡的ABC计划,还是我国的海绵城市,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海绵城市尤其是低影响开发对于径流污染控制、径流量削减、地下水补充等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也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尤其是在出现大重现期降水条件下的防洪及内涝防治方面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还面临着资金和管理、监督等各方面的困难,尽快加强各相关产业导入、协调各方利益、加强管理监督,是当下切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尽力去保护原有的水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保留湿地、保留山水田林湖;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替他自然环境(山水林田湖),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作为一位规划师,我坚信回归自然才是我们城市设计的灵魂所在。
供稿: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夏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