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员风采

乔建伟:市政设计行业发展破局之道

发布日期:2025-10-10 浏览量:23

市政设计行业发展破局之道:

直面变革 韧性生长

——访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乔建伟


赵斌 罗嘉慧


当前,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传统基建投资结构调整、规模增速放缓,市政设计行业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双碳”目标对市政基础设施全流程提出绿色低碳新要求,传统设计模式亟待革新;另一方面,设计企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现金流与成本控制压力陡增。在此背景下,如何破局突围、实现韧性生长,成为众多市政设计院亟待解答的核心命题。


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深耕市政设计领域的国有企业,不仅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变迁,更在应对多重挑战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近日,笔者与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乔建伟围绕当前市政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技术迭代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交流,共同探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以期为行业同仁提供借鉴。


image.png

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董事长乔建伟


图片

01

图片

当前,建筑行业面临“双碳”政策刚性约束、基建投资结构调整、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多重变革,市政设计院在经营、技术、成本等方面承压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您认为市政设计院当前主要面临哪些核心挑战?


乔建伟


我认为,当前市政设计企业主要面临三重变革的交织压力带来的挑战:


一是政策变革,“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国家“双碳”战略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粗放式、高能耗的设计模式难以为继,亟须在源头上融入绿色理念,在过程中探索近零碳排放路径。这不仅要求技术革新,更涉及设计标准、成本控制、评价体系的全面重构。


二是行业变革,基建投资结构与规模调整。传统大规模基建投资增速放缓,新开工项目(尤其大型项目)数量呈下降趋势。市政项目数量锐减,项目“碎片化”“精细化”特征显现;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勘察设计企业数量众多,同质化竞争严重。存量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设计收费水平承压,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且回款周期普遍超过200天甚至几年,现金流压力陡增。


三是企业变革,响应政策提升质量的成本压力。为满足更高环保标准、安全标准、品质要求,意味着设计投入的人力、时间、技术研发增加,但在激烈的竞争下,收费提升困难,成本与收益矛盾尖锐;生存挑战倒逼业务拓展与创新。80%营收依赖传统市政设计,在传统市政项目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获取足够订单维持企业运转?向哪里拓展?新基建、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治理、智慧市政等领域前景广阔,但技术门槛高、模式新;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迫切性。在优胜劣汰的时代突围,必须依靠差异化竞争力。是创新服务模式还是依托地域资源或品牌效应,找准定位并持续投入是关键。

图片

02

图片

当前,建筑行业正处于“新基建加速落地、传统基建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叠加“双碳”政策对技术路径的革新要求、传统市政项目增量减少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企业人力、运营成本攀升与收益增长放缓的矛盾,市政设计院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面对这一系列行业趋势与现实挑战,您认为市政设计院应对的核心战略是什么?


乔建伟


面对挑战,市政设计院要积极拥抱变革,锻造韧性。以政策为锚点、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引擎,加速数智化转型:


一要认清形势,明晰对策。经济周期,有波峰就有波谷。在此形势下,观念需要更新,经营模式需要创新,产业链需要优化,业务赛道需要调整。我们结合近期形势,制定了近期工作对策:“内强功底,外提品牌,前瞻挖潜,蓄势待发”。


二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形势越不容乐观,越要树立信心,越要提振精气神。危机就是契机。要发扬“逆周期斗志”,把握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三要更新观念。要践行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经营为先、创新为要的“四为”理念。其中,政策是首要前提,项目是主要抓手,经营是重要保障,创新是第一动力;稳妥推进“多元协同、全员经营”。“多元协同”包括资源协同和业务协同。构建开放生态,借力借势借智借资源,深化“政产学研设用”合作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全过程管理,促进产业链、政策链、要素链和供应链深度耦合,打造“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从“交付图纸”转向“交付价值”,与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全员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体系和企业文化。让全员树立经营思维,主动将好的想法、创意、点子融合到经营生产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要调整赛道,降本增效。首先,要前瞻挖潜。要紧跟国家宏观政策、地方发展重点、前沿技术动态,将业务重心转向“绿色低碳、城市更新、智慧运维”三大政策风口。践行“项目为王”:要善于谋划项目,当好政府智库参谋;要积极争取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大力促进落地开工,闭环推进。其次,要调整赛道,深耕“新基建”,发力“城市更新”,要重点研究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公共空间微更新、韧性安全提升等领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提供从诊断评估到规划设计再到实施导则的全链条服务。再次,探索“生态环保”与“新能源”。积极布局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区域能源规划等新兴领域的设计咨询业务,与国家绿色发展大方向同频共振。最后,要降本增效。关键是人才,重点是增效,根本在落实。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化高校合作,联合广联达举办技能竞赛,建立系统化、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机制。


五要锻造技术,铸就基石。要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护城河;深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全面推进BIM正向设计、数字孪生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构建企业级知识库和构件库,提升设计效率、质量和协同能力,探索AI辅助设计等前沿应用。

图片

03

图片

当前,国内对BIM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化,各类BIM赛事、行业论坛蓬勃开展,且越来越多的项目对数字化交付提出了明确要求,BIM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在从单一建模迈向多专业协同、全流程管控等多元化方向。在此行业热潮与变革趋势下,请分享一下贵院应用BIM技术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乔建伟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趋势,更是市政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目前,我院采用广联达数维基建系列产品完成项目15个,充分验证了BIM在设计阶段提升效率、减少错漏碰缺、提高方案汇报质量等优势。


瑞佳路道路改造工程是我院的代表性项目之一,该项目采用数维道路、数维管线设计软件及协同平台,全专业、全过程进行正向设计,获得了河南省勘察设计协会BIM大赛一等奖。从项目应用成果看有以下优势:


一是实现了信息集成。道路、管廊、交通、地下管线等专业模型都基于同一底层数据平台构建和布置,真正实现了全专业模型互通、数据互通、信息互通,有效规避了设计冲突,极大提升了方案的整体协调性和一致性;二是实现了三维碰撞检测,精准避错。团队在设计之初就发现了专业管线间的硬碰撞10余处,并运用“软碰撞”技术,对所有管线的安全间距进行了精确复核,将问题消灭在方案阶段;三是景观可视化。我们利用FalconV渲染器等工具,快速完成景观绿化植物的布设和逼真展示,还能模拟景观方案在四季变换中的效果,进行直观比选。这彻底革新了传统效果图单一视角、静态展示的方式,为景观方案的优化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动态可视化的新方法和手段。


综上来看,数字化应用为我公司带来的价值是全方位的:对内,它重塑了设计流程、提升了管理效能、激活了数据资产、锻造了新型人才队伍;对外,它增强了我们服务郑州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拓展了业务边界,巩固了我们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作为国有市政设计院,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力量。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的“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继续践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的“三全一零”服务理念,持续擦亮“民生是一号工程”的品牌,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市政设计力量。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电子图纸 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