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基建预测:下个风口在哪里?
来源:本网站
发布日期:2017-02-15 浏览量:1060
2017年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爆发年,笔者预测,基建领域或将发生以下重大改变:
基建投资仍是主要手段,且投资规模将达16万亿元
目前,多个省份2017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密集出炉,数额从千亿元~万亿元不等。例如,广东拟安排省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5200亿元,将比上年增加200亿元;陕西省年度投资4820亿元。
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整体规模预计在16万亿元左右,基建将继续成为稳定投资及稳增长的主要力量。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交通项目以及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工程或支柱性产业依然是投资热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领域项目将占据重要地位。
建筑央企将与民营企业、地方龙头企业强强联合
随着民营企业、地方龙头企业的崛起,以往基建央企垄断或者“唱独角戏”的态势将会被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基建央企与民营企业、地方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的新局面。
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进
2016年,建筑业国企改革试点遍地开花,中国中铁开展内部重组,中国铁建进行分拆上市,中国中冶要求提质增效,安徽水利选择整体上市,中国能建采用股权激励,上海建工实行员工持股……
2017年,伴随政府工作的强力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仍将不断加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此前,贵州建工集团与绿地控股集团战略重组,成功地复制了绿地集团成长经验,推动了贵州建工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企业发展、员工受益、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笔者认为,之前的试点经验是否有效且可复制,是混改能否全面推进的关键点。
“四库一平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11月30日,“四库一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四库一平台”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发布平台,包括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四库互联互通,以身份证可以查人员,以单位名可以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该平台的作用在于解决数据多头采集、重复录入、真实性核实、项目数据缺失、诚信信息难以采集、市场监管与行政审批脱离、市场与现场两场无法联动等问题,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由于业主方和评标专家对投标方资料的真伪评定难度非常大,招投标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四库一平台”建立后,这种情况大大改观,相关信息都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
“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
对中国而言,随着国内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中方有资金、有实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这一战略需求。从高铁项目来看,笔者预测,2017年中国将决胜新马高铁项目,且该项目有可能成为亚投行投资的一个重点项目。
出现巨无霸式建企
2016年中国建筑半年订单破万亿元,创造了央企半年订单史上最高记录,加上2017年基建投资量预计达到16万亿元,笔者大胆预测,2017年央企中会有订单破2万亿元的巨无霸式企业出现,同时也预测中国基建的发展或将达到最高点。
民营高铁要么继续控股,要么退股
鼓励民资进入铁路是原铁道部一直大力提倡的,但民间资本却一直对铁路项目表现冷漠,蒙西铁路、川南铁路、济青高铁等各地样板工程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有的甚至无人问津。
2007年12月,京沪高铁股份公司成立,这是高铁第一次引入市场化的机构投资者。京沪高铁之所以能争取到机构投资,有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合理的股权结构。但即便如此,在京沪高铁运营期间,部分投资方还一度提出退股要求。2016年9月,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民企与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等正式签订了杭绍台铁路PPP项目合作协议,这是中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
前景或许看起来美好,但是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来自源头的市场化改革以及配套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光靠浙江的“活跃思维”,估计也难逃“退股”之戏。
BIM技术在基建领域应用将持续火热
随着建筑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BIM继续可以快速精准地进行工程量造价等数据分析,解决碰撞检查、剖面图砌体排布等技术问题,最终实现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级企业级的协同管理等,可以为建筑业带来生产力、效率的提升、节省投资。另一方面,从住建部发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也可以看出BIM的重要性。
因此笔者预测,2017年,BIM技术在建筑建模、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将持续火热。
基建维养市场增长率至少在50%以上
随着中国基建近几年爆炸式的发展,一大批公路即将进入大的维养期,2016年我国公路养护支出超4000亿元。基建维养市场正在成为现在、未来发展的一大战场,市场份额将占到60%~70%。
建筑业机械自动化施工程度将大幅提升
一直以来,中国基建依靠庞大的农民工基数以及廉价劳动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新一代劳动力就业意愿的下降,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重大危机。随着物联网、中国智造、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未来工程机械将从远距离操纵过渡到无人驾驶、全面自动化以及机器人化的趋势发展。
笔者预测,2017年,各种小型机具自动化、微型工程机械、机器人化作业程序将会应运而生,为工程机械加快其现代化进程,逐步过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业机器人目标推波助澜。
基建领域共享经济平台的诞生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Uber、Airbnb、Lyft等知名共享平台迅速崛起,带动共享经济迅速增长并开始席卷全球。在基建领域,由于这些年的大力发展,导致闲置的工程机械、基础设施由短缺迈向过剩,因此这些都存在共享的基础。
例如,闲置的工程机械可以通过平台出租,避免机械租赁公司收取中间费用;从业者可以就近选择距离其最近的项目,施工单位也可以就近找到其需要的劳务班组。
基建将会“披上“绿色外衣”
2016年,中国可谓“十面霾伏”,以成都为例,因雾霾影响,成都市政府叫停了多个施工项目,并实施汽车限行范围扩大等措施以缓解空气污染。
遏制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如绿色出行(自行车高速)、绿色能源(风能、太阳能)、绿色基建等国家倡导的新理念的全面推进。一边遏制,一边疏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建筑个性化设计将逐渐热门
中国的建筑设计一度走进千城一面、千隧一面、千桥一面的误区,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没有深入研究城市特定的历史文化,最后导致了大部分城市一个面孔。住建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简化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指标,为设计从业者带来政策利好,也将有利于建筑设计行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我国的智慧城市数量已达到数百个,2017年还会新增智慧城市试点500个。智慧城市的遍地开花之势一方面昭示着城市“智商”的提升,另一方面更提醒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体现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老路模式。
中国低空领域实施全面开放,机场建设将成为下一个万亿风口
目前,国内一架无人机的售价相当于一辆中高档轿车的价格,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不是问题,而当前对这一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是薄弱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以及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概括起来就是想飞起不来、飞起来落不下、无保障、管得严。而随着低空领域开放政策的出台,各地将掀起通用航空建设热潮,机场或将成为基建领域下一个万亿级的超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