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作为新一代建筑体系,目前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你放眼望去,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被动房示范工程广告宣传层出不穷,到处宣扬着“我们是***第一栋被动房”。中国幅员辽阔,再加上最近20年的建设高速发展期,被动房作为新兴产物很快得到行业的青睐,因此我们可以有幸在这个时代,了解和参与很多的被动房工程中来。但是大多数国人对被动房的理解还是有歧义的,因此我们在此启动一波新的关于被动房的科普,来重新定义和科普被动房!
中国第二栋认证的被动房——朗诗布鲁克
被动房作为德语Passivhaus直译过来的名称,严格来讲只有经过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认证鉴定合格的房子才能称之为“被动房”,这就好比是他们(PHI)发明的专利称呼,我们国内很多被动式低能耗示范工程,如果只是在国内做试点,没有经过严谨的认证程序的话,那确实只能叫做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当然,并不是说国产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水平就比德国人的被动房低,只要你质量控制到位,还是可以相媲美的。
德国PHI官网上显示的中国认证成功的被动房,目前有16个项目,上海汉堡之家是第一栋,朗诗布鲁克被动式酒店是第二栋。怎么定的时间的排序?看上面的ID号就可以了。
被动式房屋也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也罢,我们都可以定义为指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辐射和室内非供暖热源得热等各种被动式节能手段与高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围护结构相结合,大力提高围护结构气密性能,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最终实现在显著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主动式机械采暖制冷设备的能源消耗。就像上面的照片,这里采用了被动式设计的理念,用房屋挑檐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来实现冬夏季房屋取热和隔热遮阳的目的,保障室内舒适性。
很多人对被动房的理解是认为它是一种很节能的房子,其实不然,被动房的优势价值至少显示在三个维度,这个我们曾经也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过,如下图所示,今天我们不再赘述: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层次来深度学习一下被动房的那一系列学术指标。被动房第一维度的目标是室内舒适性,这个一般通过室内外的温湿度差异你体感就能够感受出来,但是用学术指标的话,就是下面这一系列的数值了。
记住,上面这些指标一定是被动房的第一维度目标,离开了居住房间的舒适性而单纯的讲建筑节能,就是耍流氓。下面才是它的第二维度目标:能耗、负荷。
在保障第一维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再用第二维度的能耗目标来约束,达到这两个条件的房子才能通过认证,成为合格的被动房。当然,能耗需求都是可以采用专业的软件计算出来(PHPP)转化为建筑本体的规划指标和建筑热工指标、气密性指标以及新风热回收效率等。下面这一组指标是一个经典的参考,但它绝不是被动房的标配。一个严谨的被动房设计是通过科学的模拟计算得来的,绝对不能像中国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那样只通过规定一组热工设计指标就行的。所以我现在很奇怪,中国北方各省市纷纷出台的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指标,乍一看那些指标都是照搬德国的经验值,太缺少科学的分析逻辑策略了,国人还把它们当做标准答案去建设被动房,实在是愚昧啊!
当然,更甚的是,很多开发单位认为只要按照上述指标来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一堆的技术堆砌,就可以成功建设被动房了,这又是滑天下之大稽啊!被动房虽然发展很快,但我们一定要以敬畏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新事物,不能太过于冒进,但也不要过于低估他应有的品质。都说中国建设被动房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因为中国有那么多的气候区,不能直接照搬等同寒冷地区的德国标准,我们要在各个气候区重新研究,开创属于中国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路线。
当然,我们切不能把“以人为本”理解成为按照中国的工人水平和经济水平去放松对建设质量的把控。德国人在做被动房认证的时候,最害怕中国人用“差不多”心态来对待工程建设。反思一下,我们的建设工程周期短,抢工期,粗放式管理,建设质量不堪入目,能建设得好合格的被动房吗?后续我们将分享一系列的细节案例,来诠释一下,怎样才算是严谨对待被动房的建设。今天跟大家讲的是关于被动房的气密性管控。
气密性在被动房能耗目标保障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这一系列的建筑能耗占比分析图可以为大家带来参考。
中国的研究学者也做过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能耗比例研究,这里面都可以看到保障建筑密闭性对节能的重要价值。当然,提升建筑物气密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耗上,它还可以提升你的房屋隔声效果以及阻隔室外污染空气进入室内的可能。
气密性好,把雾霾天气隔绝在外,让你享受健康温暖的家。
国外对于绿色建筑(DGNB)认证和被动房认证都是有一个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来验收房子,如下图所示:
用一套鼓风设备在门口安装,通过抽风和鼓风来实现室内外一定的压差,计算房屋整体的气密性。我们给大家科普的不是外国人怎么怎么采用材料来做到被动房的严密性,而是他们在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这一环节的严谨性。
其实中国的建筑节能检测标准里也有针对单扇门窗的气密性抽检,但是这对实际工程的气密性保障作用不大,一方面抽检的概率太低,另一方面,建筑物有渗漏的部位不止门窗一块。所以对建筑物整体做气密性查漏实验是很明智的。
如果你们正在建设被动房,相信你们一定遇到检测这个难题。被动房气密性检测的标准是要实现室内外压差50Pa下的换气次数值做到0.6.对于一个小型建筑来讲,用一台风机可以轻松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中国的建筑物体积非常庞大,想达到预定室内外压差值,必须鼓更多的风量,也就是要配置更多的电风扇。按照经验,一台电风扇的风量在10000m3,左右,检测3000平米的建筑物没问题,超过这些数字,比如几万平米的建筑,那么就需要上更多的检测设备。这一块相信国人还不是很清楚。因为按照当前的一些被动房示范工程来看,多数以抽检某几个房屋合格为手段,很少有全部检测整栋大楼的案例。下面我们带来国外的一系列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的案例,让大家开开眼,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看待检测这回事的!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双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3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4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5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6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7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9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18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24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27风机),世界最大规模的一栋建筑气密性测试,据说鼓风量达到上百万立方,实际使用的鼓风机数量比照片上的还要多。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超级大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超级大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超级大风机)
国外气密性检测案例(多组超级大风机)
看了这么多国外的建筑气密性检测案例,才知道他们在对待检测这回事上是多么的严谨,而我们还在以一种抽检的心态来对被动房的整体检测,这跟“差不多”心态有什么差异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测试整体房屋的条件,因为找不到那么多的风机可以同时开测。相信随着被动房的普及,检测业务的规范化,未来国内肯定有一批非常专业的气密性检测单位来实现超大建筑的整体气密性检测。作者的团队层间测试过的最大的房屋面积超过2万方,动用了5台风机开测,这应该是目前国内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最大的一个工程了。如果您的大型被动房项目需要气密性检测,可以随时与我们的咨询团队联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绿建节能方向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