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

说市场投资乏力

发布日期:2022-08-10 浏览量:750

人们只要有生活改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就不得不进行投资。从最基础的教育投资,为改进生产工具投资,到财产积累和预备养老投资,人的一生都伴随着投资。只不过,不同的时期,投资的热情与力度不同罢了。

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旅游、体育和艺术欣赏的层次也日益提高,同时,人们手里的货币积累也有快速变毛的担忧,工资增长的速度相对社会的发展总是稍显滞后,所以单纯依靠打工收入已经难以让人获得他们心中的理想生活,所有人都不得不寻求自己的投资渠道,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大投资。就是普通人家,为孩子结婚成家也要投资买房。

大众投资才能充分激活市场活力。

我们先分析一下投资人心态:

投资人都是想赢怕输。

投资人能承受一定的损失,但很难接受投资的巨额亏损。

投资人都奔着期望值去投资,但都同时有超期望值的回报。

投资人感受着同时深处经济周期之中,经济上行期投资热情加大,经济下行期投资热情减退。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人们买涨不买跌。

现在我们正处在经济下行周期,人们无疑加大了对投资损失的恐惧,所以投资热情不高。

笔者还是建议政府加大对基本建设的投资,对社会大众投资进行引流。

目前,许多政府投资要求尽快见效,实现资本的增值,尤其需要表现为货币回笼的量的增加,这就使政府投资的引流效应失效,而且在市场需要持续投入时显得后劲不足,这样反过来打击了普通人的投资信心。

这其中的原因是对政府投资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社会主义的投资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资本主义的投入是为了资本的快速增值,他们对其投资的长期效益是不好评估的,因为在经济下行期基本建设的投资结果,短时期看是资产减损。而我们用对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标准去评价,短期的资产减损是可控的,是合理的,同时,这些投资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旺。只要我们控制住投资的成功率并实现投入资金的环流,象高铁、市政设施和水利工程投资的成功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幸福感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国家坚持加大对基本建设的持续投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有很多人看到的是小微企业和众多民营企业投资热情不够,担忧国家持续投入会造成市场失灵,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其实不然。

民营企业的发展靠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没有国家投入形成的试验场,民营企业很难完成自己的技术升级。有人总是说日本的成功是因为日本将国有企业全部卖给了私人,我们清朝实行的官督商办投资失败了。其实,这不是事物的本质。日本是军国主义思潮的发展和对我国的侵略掠夺让他们有了发展的第一桶金。我们官督商办的失败是清政府的腐败和在对商办形成的成果的分配中掠夺了投资人的收益,中途废除了其中的商办行为,剥夺了商人的经营权。建国初期,我们实行的公私合营制度是成功的。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没有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那时我们全面学习苏联,走向了全面的计划经济,这的确是个很大的遗憾。现在,我们找到了民族自强之路,坚信和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我们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以我们继续加大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小微企业的投资热情更需要国家投入作为引流,只有在引流条件下,小微企业才有投资的信心,才会在长期不断的技术应用时有新的发现,在他们中产生极具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所谓大河没水小河干,靠简单的减税是不能为小微企业提供足够的信心和活力的。小微企业的创新无疑需要持续的补给,更需要反复地试错,如果没有引流,他们看不到希望,靠赌博式的勇气去借贷或者非常规融资只能破坏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

要想让小微企业活起来,一方面是国家投入对其引流,这同时也是某种程度的托底。还有就是激励。笔者建议小微企业如果用房产抵押投资,可以在持续经营多少年,缴纳一定数额的税后,免除其部分债务,鼓励其投资新技术,雇佣更多劳动者,加强小微企业投资的信心,让更多人愿意成为创业者。

毕竟谁都怕血本无归,谁都怕经营一辈子落得个一无所有,甚至还背负巨额债务。

市场投资需要投资人的信心,更要让投资人有某种程度的托底。用资本赌局去诱导投资人很难增加市场投资,激活市场活力。

政府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投资,摆脱对出口导向依赖,自主评价社会财富,根据我们的社会财富发放货币而不是锚定美元,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是央行目前应该做的。

作者:陈志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发布单位立场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电子图纸 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