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

面对剧变,勘察设计企业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2022-10-10 浏览量:432

创造韧性跨越剧变

图片


2022年春季以来,全国多地相继暴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以及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再次带来挑战。受到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行业正在经历着深度裂变、深刻转型。市场的变化,倒逼企业从粗放式转向精益化,更加关注韧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勘察设计企业而言,没有一劳永逸的完美战略,需要在应变中重塑韧性、打造韧性,这需要系统性、长期性的努力。

疫情速报:活着但不只是活着

为了解2022年春季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影响,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初启动了《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影响》线上问卷调研。


从营收变化情况来看,近半数受访企业营收出现下滑。数据显示,二季度64.8%的受访企业表示营收下滑,非疫情封控区也受波动影响,同时呈现出两极化现象。从数据来看,11.1%的大型企业营业收入增加30%以上,远高于中小微企业;70%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减少,比国有企业多出约20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来看,工业工程设计类企业一枝独秀,14.8%的企业收入增长率超过30%,但41.7%的建筑设计企业表示营业收入下滑30%以上,甚至有6.4%的企业表示二季度没有任何收入。


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持续挤压。近70%企业利润下滑,其中14.3%企业利润降幅在50%以上。工业工程设计类利润情况相对较好,约20%的企业利润上升,30%的企业保持不变,为行业最优;建筑设计行业情况堪忧,超80%的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项目回款难度增加。疫区企业回款难度更大,有超过40%的企业回款额同比下降30%,其中11.5%的企业当季无法收款,高出非疫区近8个百分点。在回款情况总体不佳的背景下,企业现金流也较为紧张,超过60%的企业现金流只能支撑企业日常运转不足半年。具体来看,约40%的疫区企业现金流仅能支撑3个月。


二季度,从整体来看,有67.8%的企业新签合同额较同期减少。疫情管理区的企业,有38.5%的企业降幅超过30%,其中10.3%的企业未有新签合同额。从细分行业来看,工业工程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类业务储备分布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未来增长动力相对较足。


疫情常态化也催生了新需求,由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快速传播,导致各地对方舱医院、核酸检测采样亭等疫情相关设施建设需求猛增。部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建设项目当中,18.9%的企业承接了相关业务。进一步分析发现,疫情期间的业务以场馆建设与改造为主,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1.1%)、方舱或集中隔离医院的建设(29.0%)等。与此同时,承接疫情相关业务的企业中,以建筑设计类企业为主(占比61.1%),其次为专项设计企业(占比17.8%),承接业务的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0%。


疫情常态化发展,使得线上办公探索步伐进一步加快。调研发现,经过两年的线上办公建设,绝大多数受调研企业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协同办公。但从整体来看,线上办公建设仍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生产经营、内部管理方面。目前,仍有34.1%的企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线上管理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上办公的效率。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线上办公对于管理模式优化的挑战,线下的工作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工作需求。具体表现为平时内部管理以线下为主开展的企业,在调研中认为“线上工作成效不高”和“还没适应线上办公”的占比更高。此次疫情为企业带来了业务布局和资源布局方面的思考,在疫情常态化下,企业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全国化布局规避经营风险。部分企业提出有意缩小大业务中心的布局,尝试建立多个城市多个小规模办公协同作业模式,确保在遇到应急情况时,业务部门依然拥有机动能力。


在此次疫情中,尽管大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并未处在疫区,仅实施防范性举措,但依然受到了疫情地区波及影响,特别是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以线下协同、现场交付等传统工作模式和交互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企业进一步思考在业务布局、成果交付、内部管理、办公模式、人才管理等方面暴露的风险,优化企业发展方式。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拓展外地业务已成为首要业务风险化解的发展手段,其中既包括寻求新的市场,也包括企业办公室的去中心化发展。此外,为促进业务转型,抓住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等发展趋势,众多企业努力实现资源整合,争取掌握产业链话语权。


疫情防控依然处在缠斗中,这场战争没有输赢方,相关地区为了解封的那一刻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要更清醒的认识到,疫情不会那么早结束,结束之后也不会一切恢复正常,因为行业发展的轨道已经在发生变化,沿着旧轨迹找不到新未来,转轨发展的窗口期已然来到。当然,走过的路都算数。在剧变中,面向未来发展,我们要重新建立起发展的秩序。



发展对策:推动“六化”发展,塑造韧性

展望未来,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十四五”时期,勘察设计企业需要抓住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居住社区建设、乡村建设行动、“双碳”目标等领域带来的新机遇,将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与建筑业广泛融合渗透,快速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


当下行业发展情绪逐渐悲观,保障生存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企业依然面临经营的压力,以及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回款困难带来的流动性紧张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加强现金流和成本管理:一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早与上下游合作企业沟通协商,做好资金回笼计划;二是注重精细化管理,梳理业务流程,加快建设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数据利用率和决策灵敏度、减少成本。疫情冲击让企业认识到传统工作思维已无法适应新情况,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协同设计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因此,面向未来的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塑造发展的韧性,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全国化发展。全国化发展是近年来设计企业业务布局绕不开的话题。全国化市场布局要从战略上来考虑,进一步明晰定位,思考如何来布局,实现企业品牌、市场资源和技术等的有效统筹。要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全国化能力,依据企业发展特征、发展战略,分类布局、逐步拓展,同时要做好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升级,建立规范统一的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经营体系等。


科技化发展。对于处在深刻转型期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重要的新赛道。未来,既要瞄准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动以工程技术为内核的商业模式创新,向产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推动数字技术能力提升,促进盈利模式创新。业内企业科技创新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面临着投入产出比的困境,我们要清晰地把握科技创新是为市场服务,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要关注服务的目标行业市场需要。要清晰地认知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供需关系的变化,技术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设计企业面对的技术创新场景千变万化,一定要结合国家战略和企业业务发展特点来推进,要通过需求牵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这样才能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再到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创新,从而推动价值链的高迁。


集成化发展。《“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强调高质量建设,提出强化设计主导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传统的业务延伸是简单的做法,已不适应当下及未来。设计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一体化,不是简单的业务拼盘,需要真正做到集成、高效、精益的发展。无论是工程总承包还是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都只是服务模式的外在显现,内在的逻辑是如何发挥设计的价值,让整个工程建设活动价值链高迁。未来,在推进集成化、一体化服务过程中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创新,将会成为推动行业进一步分化和洗牌的重要力量。企业在探索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将重构设计企业角色的认知和能力体系。当下,设计企业面临的需求—定是以新的形态、新的场景出现,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遇的背后是对经营逻辑、服务逻辑、能力体系的新要求,考验设计企业的不仅仅是设计专项能力,更多的是考验设计企业对于城市、产业服务场景的全局把控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设计企业加强产品策划、资本运维等方面的能力。要把技术专业的优势转换成产品开发的优势,把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转变成适应性创造客户需求,把产业链前端服务能力转换成产业链前端引领整合的能力,才是设计真正的意义。


数字化发展。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智能化将会重新定义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服务机制。设计过去作为工程建设链条单模块、单环节,未来可以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实现生产模式变革、服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颠覆。由此可见,数字化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的战略问题。有的企业提出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一方面说明了当前设计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迷茫和阵痛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未来基于数字化方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调互动,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关系变革相辅相成,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不断创造新价值、打造新动能的过程。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不是按照投入规模来衡量,而是需要立足企业的业务和管理需要,去探索生产要素整合、经营管理整合、供应生态链整合、生产协同整合等。“数字+技术”是企业“十四五”发展的起点,也是行业属性重新定义的起点,—切才刚刚开始。


集团化发展。随着近年来重组整合浪潮来临,行业内出现一批设计集团,有些属于行政力量的重组,有些是市场化的探索,有些是通过自身资源的整合集聚,有些是通过重组拼盘叠加而来。还有一种类型的集团化是自身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通过实行集团化进行管理和运作。集团企业是国企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但近年来也愈发体现出是企业创新转型的产物,虽然不是集团企业,但基于客户服务的需要、业务创新的需要,进行集团化的运作和管理。未来设计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一定是和业务的创新、企业的转型紧密相连,通过集团化发展以最低功耗去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立足于聚焦新的需求场景,为城市建设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集成服务等。集团化主要体现在公司的治理架构和组织管控架构上,但从更深层次看,通过集团化的有效运作,来提升设计企业的发展能级,本质上也是如何适应新的赛道、适应新发展要求的问题。


资本化发展。设计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业内企业必须要去关注的命题。当设计遇上资本,碰撞出火花的空间远比我们当下想象的要大。当前,设计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普遍较低,这与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关,当“设计+资本”还是传统的业务模式时,人均效能没有本质上改变,依然是简单的物理反应。目前,正在推进上市的很多设计企业已经在做很多积极尝试和探索,包括有些企业已经准备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准备从产品入手进行深层次的转型。资本不是颠覆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只是工具,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应用工具的能力,在战略上是否布局好,在战术上是否能跟上。



企业探索:剧变中的新理性主义

受到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当前行业正经历着不利因素依然波动起伏、信心震荡修复的过程。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未来长期可持续性增长仍面临压力,可能经历一轮“减速期”。当下的极限挑战不过是把未来将面临的冲击提前了,从长期行业格局来看,依然可以抱有乐观的态度。市场好的时候留一份清醒,市场不好的时候要有一个信心。


面对这场剧变,让我们必须深入去检省、思考。在对抗剧变的这场战争中,考验的是公司战略能力。经历了多轮危机之后,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健康的行业生态正在萌芽。穿越黑暗,走入黎明的企业一定是具备战略能力的企业。


一是动态调整、构建适应力。企业不但要以更长的时间跨度去布局和建立企业的战略周期,同时对于变化也要有前瞻的洞察力,正确的认识危机、识别机遇,具备战略敏捷性,建立动态适应力,不知疲倦地去适应外部环境。


二是借势顺势、创造引领力。过去设计行业是野蛮生长,进入本轮的调整、重塑之后,应该会进入到有序生长阶段。市场的巨变带来了需求的改变,需要企业顺势而为、抓住变量,与时代共振,立足核心竞争力,构筑先发优势。


三是复盘迭代、打造生长力。提升自我纠正、自我增强能力,企业要成长,一定是要经历试错、纠正的过程。企业要具备成长性,一定是要开放、要去探索。当然,并不是让企业盲目的去碰撞试错,企业要有自身的发展定力和目标,聚焦核心生产点去进行多元化创新探索。不作为、不敢尝试造成机会的错失,错失的成本一定是大于犯错的成本,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复盘,才能不断壮大自己。


要重新定义组织逻辑以及组织角色。变局需要新的业务逻辑,新的业务逻辑需要新的组织逻辑,我们现在面临的是需求的系统化,但是设计企业对外呈现的还是内部组织能力的碎片化状态。不具备系统能力,就不是真正的组织,建立系统能力需要的是更高层次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和组织依然是企业推动创变的根本力量,未来需构建“同心多圆”的组织运作模式:同心,即统一的价值逻辑、统一的战略主张;多圆,即以灵活的组织体系激发组合和人才活力,重新定义员工可持续发展、重新定义合作型工作协同关系、重新定义组织模式激发活力。


建立新理性,用自身的确定来对抗环境的不确定。社会经济迈入了新周期,不确定是常态。不确定是不可预估、也无法掌握的,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是可以确定的。增强确定性去对冲不确定性,是未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焦点。一是回归常识。立足设计本质,发挥设计的价值引领作用,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二是尊重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持续创造并升级服务模式,以价值换价值。瞄准市场做对的事,并持续做好、做对;三是释放活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动力。


打造企业韧性,不是一朝之功,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努力,包括战略上的韧性(适应力)、管理上的韧性(敏捷力)、资源上的韧性(生态力)等方面。伟大的企业都是逼出来的,韧性是持续锻造出来的。


剧变之时,拼死创新。企业组织要能培养成自我变革、主动接受变化的基因,将变化看作是获得机遇的最佳时机,未来才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面对剧变的当下,没有胜利者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奋斗仍是主旋律。

版权声明: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2年9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祝波善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电子图纸 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平台